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

小心血太油 形成嚴重心血管疾病

小心血「太油」
 形成嚴重心血管疾病

由於服用西藥降低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時,多少會有副作用的產生,
一般醫生會先建議高血脂的人,應該要先從「生活型態改變」法,
開始著手改善。

◎文╱李雪雯 圖╱東方IC

原本因工作壓力大,常常靠「大吃大喝」來紓解的志仁,體重一度飆破100公斤大關。體重過胖讓他「一活動就累」,還出現頭暈乏力,還有失眠心悸等問題。在一次例行性的年度體檢當中,醫生告訴他已有中度「高血脂」的問題。
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柏臣解釋,高血脂是指「血液中有一種或多種脂質,高於正常水準的症狀」,又稱為「血脂異常症」。

膽固醇有分「好」、「壞」
陳柏臣不忘澄清,膽固醇並不是完全不好的東西,它是生成細胞的重要物質,也是人體許多賀爾蒙的原生物。只不過不同的膽固醇有著不同的功能,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含量高時,代表人體吃進去太多的油脂,超過細胞能夠利用的極限,並且會在血管壁上囤積與沉澱,才讓低密度膽固醇承擔了「壞膽固醇」的惡名。

衛生署定義的「高血脂」標準:
項目不正常標準
總膽固醇濃度(非禁食狀況下)>200 mg/dl
血液三酸甘油脂濃度(禁食12小時狀況下)>150 mg/dl

一般來說,膽固醇過高的原因,少數是因家族遺傳上的問題;但是周文程指出,大多數有高血脂問題的人,都是因為「生活因素」所造成,特別是糖類或油脂攝取過多。
TIPS :
中醫如何看待「高血脂」及治療方法?
• 中醫師周文程指出,在傳統醫學屬「痰濕」、「濁阻」、「肥胖」等範疇,古人早已知道飲食與疾病的關係,也認識到過食肥美甘味食物對身體的危害,中醫在治療上特別重視節制飲食。
• 老中醫董延齡強調,古代中醫並沒有現代西醫的「高血脂」名詞,但是,古代醫書裡常見的「痰濕」與「血瘀」的名詞,與現代西醫裡的「膽固醇」與「三酸甘油脂」有相當類似而相近的概念。在治療上,中醫會用來降低高血脂的方劑,主要是以「消(消除)導(疏導)劑」為主。
• 如果高血脂情況不嚴重,或是為了保健之用,根據中醫師陳潮宗個人的經驗,用丹參、川七與西洋參(補氣)一起煮水、泡茶喝,具有非常好的「降血脂」功效。
根據研究報導顯示,抽煙、喝酒也會提高人體內的高、低密度膽固醇。此外,甲狀腺功能低下會讓身體代謝率降低,也會造成體內膽固醇的過多;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會造成體內游離脂肪酸的增加,進一步造成三酸甘油脂的提高。

會誘發各類動脈疾病
陳柏臣曾經在他所寫的《慢性生活習慣病》中指出,由於病程發展不一,高血脂症的病症也不盡相同,一般會有「初期」、「中期」與「重度」的差別。在初期,患者並沒有特別的不適感;但如果高血脂情形進入「中期」,此時多半會出現頭暈乏力、失眠心悸、四肢麻木、胸悶及記憶力衰退等症狀,通常還有體重超重及肥胖等現象。
至於已進入「重度」高血脂的狀態,陳柏臣指出;此時多出現暈眩、渾身乏力、四肢麻木、嘴角歪斜、心慌氣短且胸口悶痛等症狀。嚴重時,
甚至會引發冠心病及腦中風等。
陳柏臣強調,高血脂症對於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等心、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,都是不可小覷的危險因子。
TIPS :
小心「反式脂肪危害更甚於飽和脂肪酸」
 營養師蔡語涵解釋,反式脂肪酸是液體的植物油經氫化加工過程後產生的,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。她強調,反式脂肪酸不僅增加壞膽固醇,同時也降低好的膽固醇。許多實驗證實,反式脂肪酸對人體的危害比飽和脂肪酸還高,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。
 許多食物包裝上並不會直接出現「反式脂肪」這個名詞,常常會讓許多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,將反式脂肪吞下肚。蔡語涵提醒,反式脂肪在食品包裝上所出現的代名詞包括了:氫化植物油、部分氫化植物油、氫化脂肪、精煉植物油、氫化菜油、氫化棕櫚油、固體菜油、酥油、人造酥油、雪白奶油或起酥油等。消費者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,在食用加工食品時,一定要特別小心。
從生活型態改變做起
一般醫生會先建議高血脂的人,先採取飲食控制的方式3到6個月,如果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指數仍高,才會建議開始服藥控制。總括來說,中、西醫師及營養師建議有高血脂問題的民眾,應該要先從以下幾項「生活型態改變」著手改善:
控制飲食。一般有高血脂問題的人,應該先到「內科」或「家庭醫學科」去就診,如果已經嚴重影響到心血管方面,就應該找「心血管內科」的醫師求助。高血脂的問題,不管是中、西醫或營養師都認為最釜底抽薪的辦法,就是「飲食控制」。
飲食上的改變更重於藥物的治療,剛本裕醫師提醒有高血脂問題的人,如果試圖用藥物解決,反倒有可能讓事態變得更棘手。他大力提倡「患者必須靠自己節制飲食」方式來徹底解決。至於節制飲食可解決的現代人健康問題,當然也包括「高血脂」的疾病。
新北市蕭中正醫院營養師蔡語涵強調,這種「生活型態改變」的飲食控制,最主要的重點有以下幾項:
TIPS :
1、哪些食物或中藥單方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肪?
中醫師周文程建議,黃豆(其中的大豆蛋白可以降血脂的作用,是來自於它具有雌激素的成份,可以提高體內高密度膽固醇)、(功效與Statin相仿)、何首烏與決明子(會刺激腸胃蠕動,進一步降低脂肪的吸收),以及都具有抗氧化及降血脂功能的山楂與綠茶。
除此之外,營養師蔡語涵還推薦「燕麥(因含有β-聚葡萄糖的膳食纖維關係,已被證實可減少膽固醇吸收、增加糞便排出膽固醇量,降低血中的低密度膽固醇,而具有調節血脂肪作用。但一天的建議量是75公克左右)」、「大蒜(根據研究報告連續服用大蒜,可大約降低原先高膽固醇血症病患血中膽固醇濃度的9%)」與「洋車前子(洋車前子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,遇水會膨脹形成數倍的凝膠,可增加飽足感,進而減少熱量攝取,並增加糞便的含水量與體積,避免便秘的產生)」。
蔡語涵提醒,經過研究證實,有些食品及保健食品確實有降低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的作用。但是並非只有食用這些宣稱具有降血脂的食品或保健食品而已,還必須遵循均衡飲食、食材內容及營養素多元化,選擇低脂飲食、低飽和脂肪酸、低限制膽固醇等飲食配合,以及健康生活型態的改變,方可達到目標值。
2、你應該知道的穴道按摩「消」血脂法
台北市立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邱榮鵬建議,有高血脂困擾的民眾,平日可以多加按摩「血海」、「三陰交」、「合谷」與「曲池」等穴道,可以有效去除「痰瘀(中醫認為高血脂屬於「痰瘀」的範圍)。
1.飽和脂肪不應超過總熱量的7%。根據研究顯示,飲食中的「飽和脂肪」是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上升的主要元凶,它會增加冠心病的危險,應該少吃包括動物性油脂(豬肉、羊肉、牛肉)、肥肉、香腸、蛋黃、魚卵、蟹黃、動物內臟、全脂乳類及全脂奶製品、寶素齋、素清香、奶精、烘培食品中常用的豬油、白油、棕櫚油、烤酥油、椰子油等。
2.膽固醇最好限制在每日200毫克攝取以下。一般來說,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,植物性食物不存在。而飲食中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,主要存在於:動物的皮、油脂、內臟(腦、肝、腸、腰子)、蹄膀、臘肉、熱狗、蟹黃、蝦卵等。
3.總油脂攝取限制在總熱量的35%以下。陳柏臣指出,吃了太多油脂,就會在體內形成高膽固醇。加上人體消耗能量的順序是醣類、三酸甘油脂、膽固醇;而且從事基礎運動-每週3次、每次30分鐘,並且心跳要達到130下以上的運動半小時以上,才會開始消耗膽固醇。蔡語涵建議,飲食中儘量避免食用油炸、油煎或油酥的食物,改為不必加油的烹調方式。
4.少吃精製糖。例如蔗糖、白飯、麵粉製品等。由於精製的糖會造成血液中三酸甘油脂含量的上升,也同時會導致「好」的膽固醇(高密度膽固醇)的下降,進而發生冠狀動脈硬化性的疾病。
TIPS :
膽固醇是一種脂質,主要是在肝臟製造,可幫助身體執行正常的功能,用來攜帶血中的脂肪。周文程解釋,其中的高密度蛋白是負責回收組織和血管多餘的膽固醇,並送回肝臟,可以說是血中膽固醇的清道夫。
至於低密度脂蛋白的功用,就是負責運載肝臟製造出來的膽固醇,提供給細胞使用。一般來說,高密度膽固醇又稱為「好的膽固醇」,低密度膽固醇又有「壞的膽固醇」的稱號。

另外,如果少吃這些碳水化合物,也可以有效降低胰島素,並會使升血糖素增加,讓身體多多「燃燒」脂肪,進而達到降低三酸甘油脂(血脂),以及改善高、低密度膽固醇比例的效果。
陳柏臣解釋,澱粉就是植物裡的碳水化合物,被人吃到肚子裡,經過分解後,就變成醣類供身體使用。一旦身體使用不完這些醣類,就會以三酸甘油脂的方式,儲存在身體裡。
中醫師周文程指出,控制飲食的目標不是為了控制症狀,而是為了控制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。這裡所謂的「控制飲食」,主要是要減少油份及糖類的攝取,多攝取富含Omega 3及纖維素的食物。
規律的運動。多運動有助於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代謝。陳柏臣指出,如果提高運動量,就會增加體內的高密度膽固醇,運動絕對有助於高血脂的降低。
周文程不忘提醒,平日有高血脂問題的人,最好千萬不要突然地大量運動,應該由少到多,採取漸進式的運動,以免出現危險或受傷等狀況。最適合的運動有游泳或有氧舞蹈,每次最多30分鐘即可。如果是打羽毛球等較為激烈的運動,可以隔日一次;而如果改成散步、快走,則可以每天進行。
不要抽菸、喝酒。陳柏臣引用國外文獻指出,抽菸、喝酒會對血脂代謝產生影響。其中,吸菸者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含量,會比不吸菸者高15%左右;至於酗酒者血清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含量,比不喝酒者高出10%。更何況患有高血脂症的人,如果有抽菸、喝酒的習慣,罹患冠心病、中風及肝硬化的危險也將會大大提高。
控制體重。陳柏臣提醒,經衛生署的調查證實,肥胖患者易罹患高血脂症。體重超重者應該嚴格控制飲食,透過規律的運動,努力把體重降至理想狀態,並且應該定時檢查血脂的相關指數。


來源:http://www.mychinabusiness.com/magazine/1203/life/life_02.html

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

打電腦姿勢不對 加重氣滯血瘀肩頸更痛

上班族、常需要打電腦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姿勢正確與否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周文程醫師表示,有些人打電腦會頸部往前伸,或不自覺地聳肩、背部向前傾、駝背,或手肘懸空,這些不良姿勢都容易造成肩頸痠痛。患者有氣滯血瘀問題,肩頸痠痛將更為嚴重。

周文程醫師分析,肩頸疼痛容易造成轉頭、開車、讀書、看電腦時產生不舒服感覺。有時疼痛也會影響到睡眠,有時肩頸痠痛會伴隨頭痛一起發生。長期肩頸部痠痛更會影響到工作能力。有患者情緒容易緊張,也會讓氣滯血瘀現象更惡化,痠痛症狀更為明顯。

如果肩頸痠痛為肌肉緊繃造成,除了適當休息,也可運用熱療、按摩、刮痧拔罐、針灸等方式加以改善。但若是急性受傷、發炎,則需要冰敷,不宜熱療、按摩、刮痧,以免發炎症狀加劇。

周文程醫師提醒,要避免肩頸痠痛,平時要多留意頸部姿勢,工作時要盡量讓背部挺直,並倚靠椅背,身體軀幹挺直,頭、頸絕對不要往前傾。工作時也要調整桌椅的高度,使手臂自然地下垂,避免聳肩,手肘在桌上約呈九十度。工作時最好每三十分鐘起身活動一下,做做伸展操,以活動筋骨;講電話時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,容易造成肩頸痠痛。

來源:台灣新生報 http://goo.gl/clg0Aw